https://scholars.tari.gov.tw/handle/123456789/16549
Title: | 非農藥防治技術與資材-栽培管理 | Authors: | 黃晉興 謝廷芳 安寶貞 林筑蘋 |
Issue Date: | Dec-2021 | Publisher: | 農業試驗所 | Related Publication(s): | 農業試驗所特刊第235號 | Start page/Pages: | 97-110 | Source: | 作物病害之非農藥防治實務專書 | Abstract: | 植物病害的發生是一定要有三個要件同時存在與相互配合,分別是:感病的寄主、強毒性的病原、適合病害發生之環境因子,因此只要能打破此種密切的三角關係,諸如增強寄主抗性、降低病原密度與活性、及製造不利病害發生的環境,均能有效的達到病害防治的目的。而加強田間衛生管理與使用良好的栽培技術,常對植物病蟲害防治有事半功倍之效果。如適當的肥培與灌溉管理,以維持樹勢強壯,增強作物抵抗力;適度的整枝修剪,以維持園地內日照充足與通風良好,製造不適合病害發生之環境;完善的雜草防除,以維持田園內的清潔,消滅病菌棲息的場所,降低病媒蟲的密度;迅速清除與銷毀罹病組織,避免病原菌四散蔓延,造成嚴重疫情。以上都是簡單又有效的病害防治方法。不同的病害有不同的發病環境與生態條件,因此在究明該病害的發病生態後,如果能選擇或創造一不利病害發生的環境,亦能有效的達到病害防治的目的。如寄主範圍小的病害,可以與非寄主作物進行輪作;靠水份傳播的病害,可以防雨設施、高畦、降低淹水時間 ( 以增加灌溉次數來彌補) 以對應;蟲媒傳播的病害,植物可以種植於防蟲溫、網室內,以阻隔昆蟲侵入;高經濟價值之水果,可以套袋來隔絕病原菌;而土地休閒、淹水、曝曬亦可達到降低甚而消滅土壤病原菌的目的。茲將經常使用者說明於下文。 |
URI: | https://scholars.tari.gov.tw/handle/123456789/16549 | ISBN: | 978-626-7100-33-2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植物病理組 |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
特刊235-8 .pdf | 25.75 MB | Adobe PDF | View/Open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