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cholars.tari.gov.tw/handle/123456789/3043
Title: | 薯蕷科藥用植物資源之開發與利用 | Other Titles: |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Dioscoreaceae plants | Authors: | 李世滄 | Issue Date: | Apr-1995 | Publisher: | 農業試驗所 | Related Publication(s): | 農業試驗所特刊第48號 | Start page/Pages: | 103-113 | Source: | 臺灣地區藥用植物資源之開發與利用學術研討會專刊 | Conference: | 臺灣地區藥用植物資源之開發與利用學術研討會 Proceeding of A Symposium 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of Medicinal Plants in Taiwan |
Abstract: | 薯蕷的原產地源自亞熱帶,然後往東南亞、東北亞擴散,再依1988年張進益《經濟植物第一集》中指出16世紀後傳到美洲、歐洲及非洲,大抵分布於南北兩半球之間,而較集中於東南亞、中、南美洲及非洲,迨無異議。 薯蕷類藥用植物資源主要包括兩大類:以塊莖藥用的山藥類和以根狀莖藥用的留體激素類原料。前者含較豐富的多糖、氨基酸和維生素等,因而有滋補強壯作用,作為“山藥”食用或入藥;後者含薯蕷皂苴元,是合成笛體激素藥物的原料。 典籍所載,自漢以來,皆以河南所產為佳。然依仲景之用薯蕷丸(重用山藥,專理脾胃,因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營衛化生之源,脾健氣足,血行絡通。)與八味腎氣丸(山藥用於滋腎陰,且補腎氣,故可使氣化得助,津液得升,以收補腎治本之功。),觀此二方,山藥藥用有別。加之清•鄒潤安(江蘇武進縣人)言及“唐以來醫家不甚用此味”,加上前所述之根狀莖組與薯蕷組之含薯蘋皂苴元與否,則初步已可認定專於補脾益肺之治傷中與清寒熱邪氣之治傷中是有所區別。而是否亦因藥用療效產生困擾以及“懷山藥”的主導山藥藥用,致唐以來醫家不甚用山藥,這確也是一個事實。 在台灣,對於塊莖組山藥,尤其(D.alata)的一系列品種開發利用,劉新裕博士等於1989年起即已著力甚深。但對根狀莖組的山藥,希望未來在台灣能有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
URI: | https://scholars.tari.gov.tw/handle/123456789/3043 | ISBN: | 957-00-5319-4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作物組 |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
publication_no48-10.pdf | 1.42 MB | Adobe PDF | View/Open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